被新华社记者称为“刀客”的桂玉松--中国一重龙江重工轧电制造厂400吨数控立车机台长,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首席技师,是从技师学院走出的优秀毕业生的代表。
他数百万次操“刀”,“刀”无虚发,对所加工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多次攻克生产重大技术难题,为中国一重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用高超技能、无私奉献和工匠精神,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赢得了领导、同事的交口称赞,是公认的深孔钻和数控立车两类关键核心设备的“双学位”操作者。几年来中国一重加工制造的带深孔的“大国重器”都是由桂玉松亲手完成的内孔精加工。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 曾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国资委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省首席技师、公司十三五特级劳动模范及创新成果20余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重时被选为劳模工匠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是目前国际上直径最大且长度最长的发电机转子。在加工套取中心17.8米长试棒时遇到极大瓶颈,刀具振动损坏无法加工,产品一度停滞。外国专家及刀具厂家都没能解决,认为中国一重没有能力加工这么高精尖产品。桂玉松临危受命从一重最大的400吨数控立车机台长改为18米深孔钻机台长,主攻CAP1400常规岛转子内孔套料及内孔精加工,他克服深孔加工看不见、摸不到、不能直接观察判断刀具加工状态及转子长度尺寸国际上最长等困难。用极短的时间就掌握了深孔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刀具特点,并对CAP1400转子再次上机床套取内孔中心17.8米长试棒做了充足准备。上机床后他更是白天修复刀具磨损、改进刀具结构,晚上试加工,经过20多天不分昼夜地守在机床旁,潜心研究、研究对策、反复实践,通过增加合金支承板、减震套等10余项创新成果的应用,终于攻破了刀具振动问题,掌握了常规岛深孔套料核心技术,成功套取了17.8米长的中心试棒,创造了单班套料4.7米深的记录,效率提高6倍。
2019年CAP1400常规岛发电机转子进行到内孔精加工,面对内孔精加工,他更是在镗杆箱两侧安装两个限位,用限位代替操作者操作电钮,同时制作空心木套,套在珩磨杆上代替支撑。为验证这两个创新应用的安全可靠性,他又夜以继日,连续56个小时没回家,观察分析限位和木套的状态是否稳定,当实验结果证实完全可靠后,才回到家中,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此项创新成果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还成倍提高了珩磨效率,在技术人员及全体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件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17米长的内孔直线度小于0.4mm,直径尺寸偏差保证在了0.07mm,相当于17米长的内孔直径偏差不超过人的一根头发丝粗细,完全满足图纸技术要求。此“常规岛低压转子加工的产业化研究”课题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桂玉松善于不断创新加工方法、刀具及加工辅具,保证活件加工质量、提高加工效率,高速套料、自动控制、自动往复进给等多个创新成果在深孔钻机床得到应用。他主创的“大型深孔钻加工水轮机主轴内孔优质高效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通过创新加工步骤、辅具、优化切削参数和制定三步走等方法,在完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创新排刀方式、复合型坡口、两把尖刀带光刀一次加工附图等技术,仅用40天就把水轮机大轴内孔精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9天加工完3件,切实解决了水轮机大轴内孔加工的生产瓶颈,也为以后同类产品内孔优质高效加工奠定了基础。半年时间加工完15件,减少机床占用82天,节约184.37万元。此创新技术已经全面应用到了大尺寸内孔加工中,课题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桂玉松用匠心创造非凡,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编写数控程序实现以前想实现无法实现的进给路径,提高“卡脖子”加工部位加工质量加工效率。他创新的“数控机床(卧车、立车)一种新型高效切深槽技术”,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三等奖。在数控机床上可以实现切槽、扩槽同时进行,效率提高100%,同时切出二倍刀宽的深槽;可在机械加工行业推广,为机械加工行业切深槽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70%;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切削稳定。此技术应用到公司重点产品,哈电主轴轴领783.5mm深环槽加工,6天完成12天的工作量,效率提高1倍;国家重点KD项目水槽产品直径5米、薄壁。槽280深,应用此技术18个小时切出深槽,效率提高4倍。
桂玉松始终立足于岗位,立足于现有工辅具,提出加工中的难点在哪里,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加工中难操作的不好把握的操作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多个创新小改进的组合应用,用量的变化支撑创新成果产生质的飞越。这些创新都是以先进的加工理念为指导,开发设备潜能,编写数控程序实现的,几乎都不需要任何投入,就可以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提高加工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多年的技术成长,桂玉松深知企业仅仅靠一个人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只有将大家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力量才会无穷。作为岗位成才标杆,他还肩负着引领团队创新的责任。在公司工会的鼓励和推动下制造厂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桂玉松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带领成员解决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探索新的加工技术。2018年完成的国内首支调相机转子精加工就是经典一例。几年来桂玉松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重大创新课题10多项,获得公司金奖两项,工作室被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命名为“桂玉松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把平凡普通的工作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桂玉松无愧于大国“刀客”之名。
来源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