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党员大会是在两校区全面融合、齐心奋进新时代这一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展望未来,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适逢新机遇。如何实现大会确定的做实学制教育、技能评价、职业培训、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创业孵化“七大业务板块”,打造“八个行业标杆”,努力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技能人才培养“主力军”、大国工匠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大摇篮”、全国工匠学院“示范点”、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队”、全省职业培训“排头兵”、全省技能评价“领头雁”、全省大学生就业服务“样板校”、全省公共实训“先行官”的目标?全院上下正在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干事动力,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在改革创新中展现更大作为,书写学院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财审处:
财审处深刻把握大会精神实质,聚焦“精控预算、精细记账、精优内控”三大维度,构建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体系,以规范高效的财务工作为学院经济活动筑牢根基。将强化预算管理、提升服务效能与严守财经纪律有机融合,以财务工作的精准发力助推大会精神落地生根。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制度根基。财审处坚持以党员大会精神为根本遵循,将党的领导贯穿财审工作全过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党员带头攻坚克难,以党建促规范、以规范强保障,确保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科学合理做好预算工作,加强预算管理。继续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执行“有保有压”的预算编制工作思路,收入预算安排积极稳妥,支出预算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在确保人员经费和基本运行经费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校重点规划任务的资金落实。
三、精细记账,打造数据驱动管理引擎。
一方面,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对财政拨款收入、学宿费收入、事业收入等资金实行“项目+部门+经济分类”三维记账,确保每笔业务可追溯、可核查。另一方面,建立财务分析机制,从收支结构、资金周转等多维度形成分析数据,为学院调整招生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参考。
四、精优内控,筑牢经济安全防护屏障。内部控制是财务工作的“防火墙”。财审处贯彻大会“强化风险防控”部署,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明确报销审批、合同审核等关键环节的权责清单,杜绝“糊涂账”。
财审处将以此次贯彻落实党员大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为书写学院发展崭新篇章贡献力量。
职业训练院:
职业训练院全体教职工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主责主业,狠抓落实落地:
一、聚焦政府补贴培训,筑牢就业创业之基。深化政校企协同机制,紧密依托创业培训项目授权机构及地方铁路协会平台,主动对接人社、合作高校及重点企业,建立常态化、制度化三方沟通渠道,精准把握培训需求与政策导向。提升培训供给效能,科学研判就业市场动态,精心制定年度及中长期培训计划,重点拓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等高需求项目,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确保培训规模稳中有升、质量持续提升,切实履行服务地方就业创业的核心职责。
二、深耕企业职工培训,赋能产业升级之需。放大工匠学院平台效应,紧抓国家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机遇,以省级装备制造业工匠学院为核心载体,大力开发面向在岗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充电”提升项目,持续邀请刘伯明、孟祥志等国宝级工匠传经送宝,擦亮“工匠摇篮”品牌。
拓展特色培训新领域,全力推进铁路机车车辆驾驶员计算机理论考点申办工作,加速布局铁路司机考前培训市场,同步探索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新职业新工种等培训认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与创收能力。
三、攻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人才发展之途。夯实毕业生“双证”根基,对标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体系,系统整合现有资源,加快鉴定设备更新与题库建设,确保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与含金量显著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硬支撑”。扩大社会评价辐射力,积极联动省、市人社部门,全力争取增加我院社会评价(社评)的认定工种目录与等级覆盖范围。以“大鉴定”战略为牵引,推动形成“培训—评价”服务闭环,显著增强我院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能力。
四、强化保障,凝聚落实合力。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深刻领会党员大会精神实质,将其作为统领职业训练院一切工作的行动纲领,确保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压实责任,强化执行,将大会部署的重点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党建引领,激发动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推动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职业训练院将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员大会精神为强大引擎,全力推动学院高质量特色发展新篇章。
信息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贯彻落实大会精神。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将强化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堡垒强化工程”,推动党员教师在专业建设、教改科研、学生管理、技能攻关等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网络舆论管控。落实从严治党“一岗双责”,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专业高质量特色发展。
二、完善思政体系,优化育人生态。学生管理与专业建设坚实绑定,积极打造“专业课程+工学一体第二课堂+行业案例”三维育人生态体系。构建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核心专业课中融入诚信经营、数字强国等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系部专业特色,开展“技能+思政”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直播推广、图文短视频宣传技能校园等活动,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三、聚焦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对接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重构“校企城” 融合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新增直播推广、图文短视频推广等工学一体化课程。推行“企业真实项目教学+ 企业真实订单” 模式,建设3-5个企业真实项目,以产业学院的模式引企入校,还原电商全流程操作。
四、强化师资建设,锤炼过硬队伍。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工学一体化培训,提升实操教学能力。完善师徒结对机制,由系部骨干教师牵头,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五、深耕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内的重点企业开展深度洽谈,围绕工学一体化育人模式,进一步精细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定制化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保为鹤城精准培育适配人才。深耕“校企城”融合机制,与带有“鹤城名片”色彩的企业共建“数字商贸产业学院”,联合打造集实习实训、创业孵化、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现已与99度火锅、鸿宴融合菜、三岁牛烤肉、黑龙酿造等多家企业实现实质性合作,今后将继续推进产教融合,将协同育人做实、做细。
信息工程系将以学院党员大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上各项举措。以党建为引领,全方位推动思政、教学、师资以及产教融合等工作的协同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学院的高质量特色发展贡献力量。
精密制造工程系:
精密制造工程系以大会精神为行动纲领,紧密围绕报告中擘画的宏伟蓝图,结合本系实际,聚焦核心任务,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聚力攻坚,打造工学一体化育人新标杆。深化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以数控加工、多轴数控加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重构。重点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企业真实项目、生产工艺标准深度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任务即生产任务”的教学情境。锻造优质课堂,通过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引入企业导师、升级实训设备(特别是五轴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前沿领域),打造学生“真学、真做、真会”的高效课堂。凝练精品课程。瞄准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在精密制造工艺优化、智能产线调试与维护等方向发力,力争孵化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工学一体化精品课”,形成可推广的典型范式。
二、彰显特色,构筑专业品牌与思政育人高地。擦亮数控与智造“金字招牌”,聚焦精密制造工程系“数控加工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特色品牌建设”,强化产教融合深度。重点建设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引入企业真实订单进行教学化改造,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专业品牌“含金量”更足、社会认可度更高。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深入落实“大思政专业和实践课堂建设”。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规范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全过程。建设具有制造特色的思政实践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三、固本强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服务能级。铸就高质量技能人才,把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作为生命线。严格实施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强化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能力评价。以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为牵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力争竞赛成绩新突破。拓展社会服务深度广度,积极承担系社会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依托我系优质资源,面向社会再就业技能人才技能提升需求,精准开展数控高级编程、智能制造系统运维等高技能培训与技能等级认定,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四、锻造铁军,强化师资与作风廉政双保障。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落实我系“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师一体”教师进阶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技术攻关。组建结构化创新教学团队,重点培养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军人才。
筑牢作风廉政防线,扎实推进“系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完善系内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尤其在实训耗材采购、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等环节),营造风清气正、担当实干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精密制造工程系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将大会擘画的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区域发展中展现新作为、贡献新贡献。
公共基础系:
公共基础系积极组织公共基础系党员干部学习,组织教师深入领会精神,分解任务,按照报告精神认领职责,贯彻落实实施。
一、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期间,利用各种形式,结合线上、线下,创新的系统学习,以党员为中心影响每一名老师,通过学习,每一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如何迎接未来五年的发展需要谈出自己的想法,利用假期学习酝酿,8月初每位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二、认真落实大会精神,加强思政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立思政课程创新研究团队,成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团队,成立红色产业工人文化研究小组、红色文化研究小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小组、精神谱系传承研究小组、大国工匠楷模技能人才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前沿先进技术研究小组、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等,将挖掘的资源融入课程。推动思政融入学生活动,加强推进节日思政建设。围绕每月节日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纪念日开展相应文体、朗读、知识普及、尊师重教、励志感恩、文明养成等相应活动,制定全年活动计划和实施内容,按照计划逐月实施。如立德树人大赛实施、抗日胜利80周年、建党104周年活动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基础学科改革实施。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资源,结合学院实际,围绕行动导向和工学一体化实际,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根据学生实际,认真分析学情,根据班级层次和学生层次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推进思政、语文、历史三个学科精品课建设,围绕省级课题和学院课题建设,根据公共基础学科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实施三个学科精品课建设
三、优化教师队伍,积极提升教师能力。积极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积极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各学科教师积极利用周二、周三、周五时间学习业务和研讨思政建设和课程改革等内容,提升业务能力同时提升课程改革能力以及学生活动组织实施能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教师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招生能力等积极培养,使教师成为优秀的全面人才。
来源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