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系

公共基础系承担全院各系基础学科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专注于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的管理。该系负责语文、数学、英语、思政、历史、体育、美育等文化基础课程,以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工艺、金属与材料、公差配合等专业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公共基础系在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资力量

公共基础系拥有一支由40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包括1名正高级实习指导教师、16名高级讲师、9名讲师和14名助理讲师。在这支教师团队中,有3位教师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位教师被评为省技工院校“十大名师”,1位教师荣获国家信息化大赛二等奖。此外,有18位教师在省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5位教师在省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奖。该系还完成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主持和承担了13项国家、省级课题。

二、系部建设

1. 课程改革建设方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公共基础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实施了多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将课程思政与各学科有机融合,形成了各学科课程思政资源库;数学课程形成了“闯关式”教学模式;体育与军事体育实现了有效融合;思政课程实施了模块化特色教学模式;机械基础课程开展了翻转课堂的任务引领式教学改革;机械制图课程采用了循序渐进式教学模式。

2. 精品课建设方面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公共基础系积极推进线上精品课建设,分别开展思政、语文、历史三个学科的精品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三个学科精品课。利用学院院内网站,实现学生线上交互自主学习以及课堂同步实施相结合。

三、围绕大思政体系,积极开展综合育人活动

1.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公共基础系每年上半年举办“立德树人”杯综合知识大赛。大赛涵盖文学常识、天文地理、历史杂谈、法律基础、传统文化、生活常识等六个方面1200道试题,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实施,强化学生综合知识底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每年下半年举办机械制图、数学大赛,通过大赛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基础学科知识。

2.上好“开学第一课”,为学生系好第一扣子

每学期伊始,公共基础系都会以人社部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核心,结合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们精心准备并讲授一堂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在这堂课上,主讲人通常会结合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不懈的奋斗历程,鼓励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勤奋学习,不断进取。通过聆听这些榜样人物的亲身经历,学生们不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感受到榜样的精神风貌,还能深刻体会到学院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支持。“开学第一课”仅是一次精神的传承,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它为学生们在新学期的道路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潜力和外在动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断突破自我,勇往直前。


3.举办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坚定文化自信

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以及重大纪念日如建党节、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育人活动。例如:制作宣传片在学校大屏幕反复播放,利用语文、思政课前说一说进行专题活动、主题讲座等。这些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铭记历史,激发爱国情怀。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 举办党员教师系列讲座,赓续红色血脉

在每年春季开学之际,公共基础系都会为新生们精心组织“红色基因代代传”党员教师讲座。每场讲座都会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精神展开,深入浅出地向新生们介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从“开天辟地的建党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艰难岁月,讲述那些革命先辈们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坚定信念,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到“万众一心谱新章的北斗精神”,展现新时代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新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更能深刻感受到那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红色精神。这样的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这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组建体育社团,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提升体育精神,公共基础系积极致力于组建各类体育社团。其中,足球社团的成立尤其引人注目。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日常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足球技能,还能在足球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学生们能够在校园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